四月五日,义军兵分两路,一路由杨金娥带领第九团、第十团七千多人配合太平军进攻象州之敌,李希音亲自率领第六团、第七团、近卫营和神机营八千多人,向宣武进攻;以清平第一治安团运动到宣武、象州之间,阻断敌人两地之间的联系。
于此同时,太平军也行动了起来,除了安排人对抗尾随而来的清军之外,以杨秀清和石达开为将,统领两万军队从西向象州进攻。
此时,象州地区有清军兵力七千多人,一千多八旗军外全是绿营兵,加上乡勇也才一万多人,只能龟缩于城内,面对将近三万联军的进攻。
而宣武地区,城内有驻军三千,城外有向荣带领的七千精兵,成犄角之势,迎阵李希音率领的义军。
面对向荣这种战场宿将,李希音不敢松懈,命令各部交替掩护,缓慢进攻,到了四月六日早上开拔到距离宣武十五里的一处河边,与向荣对峙。
向荣打算趁义军立足未稳之际发起突袭,却没想到李希音早有防备,士兵已经在半路上休息了一顿,不算疲劳之兵,到达之后,士兵列阵,形成防御阵型。
在义军数量可观的连弩和威力惊人的洋枪攻击之下,即便是清兵中的骑兵都难以接近,等向荣组织第二波进攻的时候,神机营的大炮和火箭重弩已经布置好了,一时之间大炮轰鸣。
虽然如今义军的大炮还是发射出去的弹丸,很少有能够爆炸的,攻城可能威力稍逊一筹,但对付骑兵就绰绰有余了!
向荣无奈,只能先行收兵,而义军也没有速战的打算,在专心的建造硬盘,使用携带的水泥建造起坚固的工事出来,可以说是十分谨慎了。
向荣见了这个局面,人都麻了,他本来打算趁着义军新到,给义军一个下马威,没想到李希音不仅把阵地布置在远离清军火炮打击范围,更早早做了准备,面对清军骑兵的突袭更是阵容不乱,集中火力进行打击。
之后,义军丝毫没有贸然速战的想法,反而是修筑营垒,布置防线,十分稳重,没有破绽。
两军对垒,没有什么技巧,全看主将和地方谁露出的破绽多,谁能够抓住对面的破绽进行打击,即便是曹操这样的善战之人,在对垒的时候露出破绽并被抓住也会以惨败收场。
现在,向荣就发现,义军来了之后,就没有露出破绽,反而是清军占据了下风,向荣评估了双方的士气、军纪和装备,发现样样被眼前的义军碾压,也产生了到底谁是官军的怀疑,无奈,只能采取了守势。
李希音分析了一下局势,向荣军队在城外,和城内驻军相互照应,自己虽然不会失败,但攻城就会受到向荣的骚扰,全力打向荣向荣估计会直接逃跑后骚扰,自己留不下他,更何况支援的清军还在源源不断赶来,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。
思来想去,李希音想出了一条毒计,命人在大营之内四处安装了炸药,并连夜挖了几十个深洞用于士兵点燃引信后避开冲击波。
在第二天,李希音留下近卫营一部镇守大营,其余各军推进到宣武城下,一副要一举打下宣武的模样。
向荣知道了,领兵到了义军阵营侧方,和义军对峙,但却没有主动进攻的姿态。
另有打算的李希音只是安排了两个营和十门大炮与其对峙,其余的大炮、重弩都对准了城墙。
十点,李希音一声令下,义军二十八尊大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,一个个炮弹打在城墙上,压制住了城墙上的清军。
宣武守将见此情形,只能派信使向向荣求援。
“大帅!贼军炮火凶猛,人多势众,而宣武城池低矮,又不是那么坚固,且无护城河保护,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啊,大帅,出兵吧!”
众将纷纷劝说向荣出兵,但向荣却冷哼一声,直接怼道:“你们也知道贼军火力凶猛,那还要赶着投胎去?传我将令,没有我的命令,谁也不许擅自行动!”
说完,对信使说道:“告诉你们县令还有城内的豪强,不想城池被破了成为贼军的俘虏,就老老实实地抵抗,就是贼军打进城去了,也得节节抵抗!去吧!”
说完,就把信使撵回去了。
信使回去一说,守城的驻军将领和宣武县令顿时气得破口大骂,但也明白现在没有什么路可以走了,召集了士兵和乡勇准备在城内开启巷战。
很快,在大炮不遗余力的连番轰炸之下,城门被炸开,李希音大手一挥,炮火停了,士兵争先恐后地从城门处冲入城内,与城内的清军混战在了一起。
向荣看见这一幕,却十分紧张,等看到义军有两三千主力杀入城内,和城内清军展开巷战难以脱身之际,向荣立即进兵,向城外的义军进行攻击,双方在炮战之后展开了轮番交战。
就在这时,向荣的副将带领着一部清军,趁着义军被缠住在玄武城下的时候,对义军大营发动了猛烈攻击。
守卫大营的近卫营在“艰难”抵抗了一会之后,开始节节败退,逃离了义军大营,向荣副将和清兵大喜,一窝蜂地冲入了清军大营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