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梁王妃这件事上,王善一算是被皇家推进了火坑。王善一恨的人有好几个,头一个就是皇帝。本来王家人在王善一婚事打算的还挺合理的,偏偏皇帝那个老东西,兴致一来,就跟王尚书说要结儿女亲家,把他家嫡女配给梁王。
王善一恨的第二个人,是亲爹王守仁。这个当爹的,又自私又虚伪,没有一点担当,从小对她就没个好脸色。皇帝开口,王尚书那种胆小谨慎的性格,能不答应吗?敢不答应吗?
王善一恨的第三个人,是母亲长孙氏。这个当娘的,个性强势,却厉害不到点子上。在王家被所有人嫌弃,她无计应对,对自己的女儿,却是分外的严苛。
王善一也恨梁王、郑淑妃,这娘俩对她一向不友好,要不是她有了空间,要不是她死遁,早晚死到他们手里。
王善一对太后倒恨得不深,这么设计她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一个原因是这老妖婆子佛口蛇心,没少害人。吃了那么多童男童女还好说被国师蒙骗,上次要什么壮男孕妇,童男童女祭陵,差点害到她的侄儿侄女。虽然没成功,心里还是记恨的。这种安全隐患在,防不胜防的,不如除之而后快。
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为了让皇帝难过。你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人,生前随便赐婚,死后逼迫和离。天理报应,就让你尝尝家里不宁的苦处。一味毒药,就让婆媳反目,祖孙争锋。这个药不是什么好东西,不管是皇子,还是太后,谁吃谁死,到时候皇帝肯定难受。
启辉十八年二月初六,太后过世,算是大国丧。依照太后生前的愿望与祖制,追封她为福顺和辉皇后,陪葬在先帝福陵左侧的继后陵,福南陵早就留好位置,修缮的富丽堂皇。
太后没了,皇后最高兴。这个时代,婆母就是媳妇头顶上的一座大山,一百个里面有九十九个不对付,要是这座大山倒了,那儿媳妇就是翻身奴隶把歌唱。再来,皇后当初为了给儿子求药,都给那老东西跪下了,她都没舍得给,还是皇帝出面,才求来几粒。要是早点给药,说不定儿子还能治好呢。
马太监这会儿有点坐卧不安了,他是太后身边得力的人,太后没了,他也没用了。一般他这样的,别的宫妃也不敢用,很可能让他去给先皇和太后守陵。他孤家寡人的,守陵也不怕,就怕皇后害他,宫中多年,知道得太多,容不下他。
马太监想出宫养老,王侍郎给了他一笔钱,让他想法子在内侍省找找人,弄个病退什么的。马太监真是感激涕零,他也是一时心急,没想到这件事,在太后身边一辈子了,手里还是有不少积蓄的。内侍省的官员收了礼,就有心放他一马,让他装病。
马太监大喜,装得可像了,嘴歪眼斜,口水直流,认不清人了,太医说是小中风。皇后确实有除他之心,只是马太监一向谨慎,把柄不多,现在病成这样,死在宫里晦气,先把他撵出宫,找人盯着,找个机会除掉他。
马太监知道皇后不会放过他,也摆了皇后一道。他把太医给太后用的五石散藏起来一些,还收集了一些对皇后不利的证据。自己不愿意出面,全都秘密送到太后的娘家。相信护国公和陈留侯肯定会调查,也会找到人证,取得口供。到时候,邓家要是出面跟皇后的娘家干起来,就没空搭理他了,说不得就逃过一劫。要是命该如此,逃不了,也得把皇后拖下水。
听闻太后过世,远在龙州的梁王上表朝廷,想回都城给祖母奔丧。皇帝想了想,同意了,本朝提倡孝道,亲孙子要给祖母尽孝,拦着不好。
跟着胡僧前去天竺的三十个侍卫回来了,如今只剩下二十个人,刚进都城就听到太后的死讯,一时都傻眼了。他们都是太后的暗卫,只听命太后一人,连皇帝也不清楚他们真实的身份。太后派他们保护胡僧去天竺求药,他们只能听命,那一路真是艰难。虽没有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那般过九九八十一难,也是经历了误入大漠深处,几乎断粮缺水的生死一线。还是老天开眼,遇到了一个胡商队,给他们些食水,领他们走出了沙漠。出了东陈国国界,进入胡人区后遭遇了数次小股匪徒劫财,幸好太后给的马匹和兵器精良,逃出追杀后几乎精疲力竭。
九死一生到了天竺都城王舍城,折了七个人。胡僧让他们安置在城外一个小客栈,自己要进城给他们办理入境文牒。这些护卫怕胡僧脱离视线,就要跟着去。胡僧一摊手:“诸位大侠也是跟东陈太后的人,见多识广才对啊。贫僧本就是天竺人,有身份证明,入了城不怕官府追问。您诸位是异国人,又没有国书,算不得来使。不办理入关手续,就是非法入侵,进了城寸步难行,说不得被当地官府抓起来。”
护卫们没办法,胡僧安慰道:“千里来做官,只为吃和穿。贫僧的钱和经书都留在客栈,你们怕个什么?贫僧费这么大劲,难道就为了回国不成?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