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雷穿着红色圆领长袍,腰上黑色的革带把腰勒得细细的,悬了一枚青白玉的环佩,黑色幞头系得非常规整。吴王妃一看,这孩子长得真不错,比自家王爷说得还出色,瞧这大个子,多有派;瞧这身材,宽肩窄腰大长腿,多有型;瞧这长相,肤色匀净,五官俊俏,面带微笑,真有样。反正,就是老话说的,丈母娘看女婿,越看越满意,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明显。
曲夫人笑着介绍:“王妃,左边这个是臣妇的长子,叫王雷,二十二岁。右边这个是次子,叫王霆,二十岁,唯一的姑娘叫王雪,今年十四了。”转头又吩咐三个孩子,到王爷府上,要规规矩矩的,莫叫吴王殿下和王妃娘娘笑话。
吴王领着王侍郎去了男席,吴王妃招呼女眷,她虽然出自小门户,跟了吴王快二十年,多少也养出点气势。她笑笑:“曲夫人客气了,以后就是一家人了,哪有那么多规矩?三个孩子看上去,都是好的,真羡慕你呀,夫妻和美,儿女双全。”吴王妃说这话是真心实意,上次吴王回来,跟她说,王家学外祖长孙家的家规,男子四十无子方能纳妾,她心里羡慕得不得了。又听说,王侍郎许诺,王雷将来决不纳妾,没有孩子就过继,心里替女儿感动。
广平郡主最初听到父王说给她定亲的事,心里也是没底,多少有些抵触情绪。什么啊,人都没见过,就把她许出去了。又找人打听了一下,王家家世中等,王家公子也不是多出名,反正都城中世族大家出身的那些贵族公子们,都没怎么听说这两位。唯一知道的,就是这两位去年春闱中,进士中榜,名次靠后。回来就跟她母妃磨蹭:“母妃,那王雷名不见经传,是无名之辈,女儿不想嫁给他。”
吴王妃道:“霞儿,你那几个堂姐都嫁人了,嫁的对象你也知道,觉得如何?”
广平道:“母妃,堂姐嫁得还行啊,姐夫们的家庭背景都比王家好。大姐夫是尉迟将军的嫡长子,以后能袭长陵侯的爵位。二姐夫是张太师的嫡长孙,余荫入仕,在刑部当员外郎。三姐夫是大姑祖母的嫡次孙,在崇禄寺任职。四姐夫是门下给事中张楷之的小儿子,科举上榜后,在翰林院任职,人家可是中的第十一名啊。五姐夫是秘书监杨大人的长公子,还在国子监读书,不过弘农杨氏是百年世族,家里又是巨富。”
吴王妃笑笑:“说得不错,都挺优秀的。不过,王家公子也不差啊。你大姐是宣王的长女,你皇大伯爱武,选了尉迟家当亲家。你大姐夫虽有一身好武艺,熟读兵书,那个长相,跟庙里的钟馗似的,你愿意呀?”广平郡主想想,确实如此。
吴王妃又道:“你二姐是齐王的嫡长女,你三伯协理刑部,选了出身官宦世家屡破奇案的张显臣做女婿。你二姐夫,虽然正派严谨,家里穷得哟,别提了。主要是他爷张太师和他爹张御史背地里都宠妾灭妻,家产把得死死的,又不肯分家,张太师家光大大小小的主人就六七十位。挤在那个大宅子里,每家只得两三间小房子,天天牙齿磕舌头。幸亏你皇爷爷心疼孙女,把你二姐封了潞水县主,赏了县主府,夫妇才搬出来松口气。”
这个是事实,广平郡主送嫁时去过她二姐家,真是小小三间小房子,住着憋屈得紧。
吴王妃叹口气:“你三姐是宣王的次女,可惜是庶出,找的那个女婿,外光里涩。杜家那孩子成天在外头花天酒地的,没个正形。你四姐也是宣王家的庶女,母亲得宠,相中女婿后,硬让你大伯父请旨赐婚。可是婚后两人相敬如冰,日子过得跟腊月里的破屋棚似的。”
广平郡主听着睁大双眼,原来姐姐们的婚姻各有不爽,过得也不大容易,怎么她们都不说,还每天斗鸡戏狗,吃喝玩乐的?难道人生一场,只是醉生梦死吗?
吴王妃又道:“你五姐是齐王的嫡长女,嫁给杨家,是你皇祖父赐婚,过得还行吧。弘农杨氏巨富不假,但不是每枝都那么富足。英王和尚书左仆射杨大人是亲兄弟,这两家过得特别富有。秘书监的杨大人家里就一般了,全靠着杨氏宗族的帮扶,他家的甄夫人可是个河东狮吼的人物,给她当儿媳,不大好过呢。”
广平郡主才是个十七岁的小女孩,只会看表面现象。现在听了母亲说那些堂姐们的婚姻情况,惊得睁大了眼睛。
吴王妃道:“霞儿,你不要以为自己出身好,是金枝玉叶就不愁嫁。实际上婚姻全是凭运气,男人的出身是一方面,其实外貌很重要,品行更重要。母妃虽没见过王家公子,礼部王侍郎是知道的,他家夫人虽是丧母长女,运气好得很。王侍郎家里没有纳妾,家风清正。你父王说了,人家父子三进士,从科举入仕,有真才实学的,这就是好出身,不比那些官宦世家差。而且,你父王说,王家看着不显山不露水,这几年经营得极好,家资巨富。”
广平郡主听了,心里开始活动,这样说,这人家是不错。又听她娘道:“你父王相中他当女婿后,着人打听了,先太后过七十大寿时,寿礼中出现的孔雀、鹦鹉、牡丹、大珍珠,可都是王家出手的,还有冬日在都城热销的蔬果、花草、宠物,也都是王家出产。看这架势,应是能持续的收入。算起来,再多几年,要压过韩五娘的买卖了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