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孙明在安南当总督多年,朝廷一直没派人来接手,连五年一次的述职,朝廷都会慎之又慎,能免则免,自从来到这个炎热荒凉的地方近三十年了,也就回过两次都城。老了该退休了,朝廷硬说没有合适的人接手,逼着让大孙子长孙渊接手。虽然正中长孙家下怀,可是被逼着跟主动争取不是一回事,老爷子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。
大儿子长孙宇,弄到西北当陇右道大都督,在宣王殿下的封地凉州、甘州两地交界处,建了陇右道大都督府,领陇右四州的府兵和边防驻军。听着厉害,手下兵多将多,只是生活条件很是艰苦。朝廷让宣王手掌兵符,没宣王手谕不能调五千以上的兵士,也是为了监督长孙宇,怕他拥兵自重,或是与西北的胡族勾结。
二儿子长孙宙,弄到东北营州做了大将军,与白山黑水的靺鞨六部长年对峙。长孙宙这几年混得还行,升了安东大都督,相对还自由些,至少身边没有大将军王之类的制约监管。
长孙明老侯爷有私心,就三个儿子,前两个领军了,最后一个儿子就从科举入仕,咱当文官,不上战场。可惜呀,皇帝有心防备你家,你当文官还是做武将都一样。明明会试成绩很好,是第一名。硬是在殿试上被皇帝刁难,勉强点为第五名。第五名成绩也很不错了呀,想进翰林院没进成,想进中书也没戏,皇帝年轻,还没立太子,想跟随东宫都没有门路。后来,皇帝亲旨,让去南诏当大使,安抚云滇各部族,给弄到了西南一隅。
王善一颇有耐心地听外祖父唠叨,她觉得这样也很好啊。朝廷再防备你,也给了你相应的待遇。三个舅父都功成名就,有自己的事业,有自己的家庭。关键还有丰厚的待遇,有惊人的财富。他们的下一代,一出生就是人上人,吃鸡鸭鱼肉,穿绫罗绸缎,能接受良好的教育,想学文学文,想学武学武,前途算是一片光明。
甭管什么时代,是否王权社会,其实都一样。普通人的一生,不过是盛世的劳力,乱世的兵源。赶上盛世,就是劳作,种田的,做生意的,跑腿的,拿出一半收获养活贵族和官员,剩下一半养大孩子,孩子再接着干活。要是赶上乱世或是天灾,更是苦不堪言,除了个别出类拔萃的,大部分人都成为灰尘。
在岛上逛了半天,长孙老侯爷有些饿了,王善一自告奋勇给他做些好吃的。跟着侯爷的那些侍卫一听要做饭,腹中顿时也感到饥饿,就到海边捉鱼虾。他们水性极好,有的能带着背篓潜下水,捡拾海参、鲍鱼、大螺,用渔枪插上一些体型较大的鱼类,还能从珊瑚缝隙里抓到大龙虾、蓝花蟹、虎虾之类。不下水的人,在海边的礁石上能凿下许多扇贝、生蚝、鹅颈藤壶。老侯爷也戴上竹苙,拿了渔竿,去海边垂钓。
王善一看看周围没人,只有两个给她打下手的小兵,她就使唤一个小兵去泉眼那里打水回来。另外一个小兵去把船上备的木炭、大铁锅搬过来。小兵前脚走,她后脚从空间里拿了很多食材出来,反正带的东西多,王善一取了一个大锅,比量着锅围,找了几块石头把锅支好,把空间里的上好大米给焖上,让小兵烧小点火,别叫糊锅了。又取大蒸笼来,准备蒸海鲜。顺便用酸桔、酱油、蒜沫、芝麻油、芥末、甘蔗汁调个汁,用来蘸海鲜,味道美极了。
今天,王善一突发奇想,要用空间里的蔬菜,给外祖父做几样可口的。那小菜园不大,拿出来卖不够数,自己一个人又吃不了,不如孝敬一下外祖父,让他尝个鲜。
王善一准备做一锅咸鱼茄子煲,她在空间的一个菜谱上看到的。要说安南这地方,咸鱼最多,本地人就是蒸了吃,条件好一点的跟猪五花肉一起蒸,借点荤油的香。空间小菜园里秋茄子长得正好,一个个紫得发亮,外祖父的牙口没年轻时候好,吃些茄子刚好。还有那番茄,也都红了,正好做些番茄炒蛋。空间有大量洋芋,烧一些,再炒个洋芋丝,
长孙明吃了外孙女做的菜,直呼美味,那些随从护卫们也都吃美了。
启辉二十四年这个春天,是长孙老侯爷最难过的,外孙女要回去了,这一别,今生能否再见面都不知道了。老爷子给外孙女准备了很多东西,还要给她一大笔黄金。王善一把东西收入,黄金就拒绝了,她如今并不差钱。
王善一从空间取出三百担大米,三百担粟米,还有三百斤苹果,三百斤干果,让外公看着办。又拿出几包种子,一种是茄子,一种是番茄,一种是洋芋,这几包种子就是前些时候做给他吃的那几样蔬菜。告诉外祖父如何种植,认真叮嘱目前不适宜大面积种植,怕人会追究来历。安南这地方,与内陆隔海,除了商人和渔船,不会有人来。蔬菜这种东西也不适合长途运输,在安南种植一些,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。
老侯爷多灵性,一听就知道外孙女的意思,这几样种子的来历,不宜为外人道,为了避免有心人的探究,要控制外扩,只自家人享个口福就好。马上点点头,笑眯眯地接过来,亲自收藏了。他语重心长道:“外公知道丫头有奇遇,你不愿意讲,外公就不问。你放心,这几样种子,外公亲自种在自家的后院,外人见都见不着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