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城大旱,王尚书有些心急如焚,精神就不集中。年前才经管了他母亲和妹妹在城郊的庄园,果树是今年春天才栽的小苗,都没结果子。不过,树下的空地上种了冬瓜、南瓜、地瓜。因为今年都城天旱,那些冬瓜、南瓜、地瓜都结得不大好,数量没往年多,个头也没往年大,刚进八月秧子都干枯了,只能提前采摘。
王大人一忙活,就把除掉常久山这事搁置了。紧跟着,小北山秋收来临,虽然比去年略差一些,总体也算是大丰收了。收下的果子堆成了山,除了批发给袁掌柜一部分,其余的让王善一收进了空间。准备走远路,办点重要的事。
因为这,老胡与韩五娘十分不满意呢,都是老主顾,怎么今年就不给了。王尚书解释说:“两位掌柜的,今年都城大旱,庆州有部分地方干旱,果子大减产。袁掌柜跟夫人是表姐妹,夫人做主,把果子给袁掌柜了。要是还想要果子,只能等明年了。”
吴王殿下听了韩五娘的哭述,心里也不大痛快。五娘收入少,自己也受影响啊。他找到老亲家,暗示他别独吞好处,有财大家发。
王尚书没法子,只得把王善一事先编好的话告诉吴王:“殿下,都城大旱,这么长时间了,只下过一场小雨,啥事也解决不了。庆州也比往年干旱,果子比往年少,果子这种东西,吃不吃的不打紧,关键是粮食。您知道今年汝南王氏全族要迁移,买福寿山,找水源打深井,建福寿村,把家族的钱花空了。而且,那帮匠人多不要钱帛,就想要粮食和食盐。臣让人用果子跟蜀地换了粮和井盐了,明年不旱了,果子照样批发给韩掌柜。”
吴王殿下指着他道:“现在粮价、布价、盐价一天一个样,比往年涨了五倍了,这些东西一涨价,别的东西全跟着涨价呢。你们汝南王氏真有意思,早不迁徙晚不迁徙,都城大旱的时候要迁移了。这样,能不把族里的钱全花光了吗?”
王尚书苦笑:“殿下,王氏族人自太祖父时从汝南迁来都城居住,为的是让子孙们读书参加科举,在都城里更能接触到大儒,和一些有经验的官员,求他们指导策论。到现在也有近百年了,他们都住习惯了,现在让他们全部迁徙,他们能愿意吗?只有大灾来临,他们为了活命,才有可能从政治中心往外迁,臣以为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。”
吴王皱眉:“人家都想往都城来,所以都城的房价地价都高,算是寸土寸金了。你们家倒是特殊,非要往外走,为什么呀?”
王尚书道:“殿下认臣当亲家,臣也想为您和自己都打算好。您夺嫡现在进入关键时期,臣不能让王氏族人给您拖后腿。都城里全是达官显贵,王氏族人混了近百年,还是普通的官宦人家。资产也没增多少,族人也没什么进益,再留下来也不过如此。而且,他们到庆州,离都城不过三百多里,在福寿山建设一番,走小北山的路,收入会大大提高,一个家族有钱了,许多事都好办了,或许会成新的世家大族。殿下想想看,臣说得有没有道理。”
吴王点头:“挺好的,看发展吧,穷则独善其身,富则兼济天下。”两人相视一笑。
启辉二十四年,都城大旱,这个中秋节过得不好,都城内外人们忧心忡忡的。中秋节当日,老天爷赏脸地给下了一点雨。不过没什么作用,淅淅沥沥的下了两个时辰就停了,连三指的雨量都没有,气温又这么高,两天就干了。
地里的庄稼大多数都旱死了,挑水抗旱白干了几个月,渠里的水位下降不少,人累得半死,庄稼还没保住。多少农民心如死灰,知道大势已去。那些听了朝廷建议的人家,种的萝卜、南瓜、芜菁之类倒是还有些收成。
王尚书查看了一下自家院子里的水井,虽然让人挖深了许多,但是水位还是下降了不少,每天喝水都要限量,洗澡更是奢侈。看着大腹便便的妻子,催她领着小雪去青州避灾。曲夫人笑笑:“大人,让小雪自己去吧,妾还是愿意跟您呆在一起。夫妻不光同富贵,也得同患难。咱们家就算好的了,夫君提前在暗室中囤了不少粮食和物资,眼看中秋过了,以后天气就会凉快,凉快了兴许就有雨了。”
母亲不去青州,王雪一个也不愿意去,她呆在青衣君祠舒服着呢,有吃有喝。闲着没事,她照着姑姑给的书学习编绳呢。都说艺多不压身,干珠宝这行的,不会编绳可太不方便了。她喜欢赖在青衣君祠,早察觉姑姑没死,只是她一直不想说破。姑姑以本家干姑姑王元娘的身份住在祠里,她也尽量不去打扰,相安无事就是最好的相处模式。
青衣君祠又挖了两口深井,用蜀地深筒井的方法,打了九丈深呢,打上来的是罕见的甜水。煮了泡茶,味道出奇得好,要是放得微温,加入些桃花蜜,更是美味,她十分喜欢。
青衣君的虚墓中囤了一大批上好的粮食,稻、麦、黍、豆都有,还有常用的物资,盐、糖、丝绸、棉布、成品药之类。伙房下面有冰窖和地窖,其中一个地窖里存有一些地瓜、土豆、南瓜、冬瓜、萝卜、干果,还有干肉、腊肠、腊肉,咸菜、咸鸭蛋、松花变蛋。冰窖里放着许多果子,主要是林檎、梨、柑桔、柿子、山楂之类易存放的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