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蟹站在办公室窗前,手里捏着一份刚送来的报告,眉头微微皱起。
“老板,情况有点不对。”小李从门外探头,“几个偏远地区的反馈显示,他们对新模式的接受度比预想中低了不少。”
“怎么说?”黄蟹转过身来,一边翻着报告一边问。
“有地方说我们这是‘外来和尚乱念经’,还有人直接拒绝配合。”小李摊手,“更夸张的是,有个村的老头在广场上当众烧了咱们的宣传册。”
“……挺有个性。”黄蟹合上报告,语气平静得像是听别人讲了个笑话,“看来是时候亲自走一趟了。”
——
三天后,黄蟹带着一支精干的小队,踏上了前往最严重抵触地区的旅程。
这地方位于联盟边境,常年风雪交加,道路结冰,连地图上都懒得标个名字。队伍里除了翻译和安保人员,还有一位临时加入的向导——是个满脸胡子、说话自带回音的大叔。
“这条路我走过三十多年。”向导边走边说,“但最近几年,风雪越来越大,路上不光有冰,还有狼。”
“狼?”小李紧张地四处张望,“你早说啊!”
“怕啥?”黄蟹拍拍他的肩,“咱不是带了火把、铁锅、还有压缩饼干吗?大不了晚上烤狼腿吃。”
“老板,狼不是拿来吃的!”小李欲哭无泪。
“那多浪费。”黄蟹一脸认真,“动物也是资源嘛。”
一路上,风雪没停过,队伍走得异常艰难。不过好在向导经验丰富,成功避开了几处危险地段,还顺道在一个废弃村落找到了一些还能用的物资——包括一桶半凝固的蜂蜜。
“这玩意儿能吃吗?”有人问。
“当然能!”黄蟹尝了一口,表情坚毅,“甜味还在,就是口感像牙膏。”
——
终于,在第五天傍晚,队伍抵达了目的地。
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小村庄,炊烟稀薄,街道冷清。村民们看到他们一行人,纷纷躲进了屋里,只剩下几个孩子躲在门后偷看。
黄蟹摘下护目镜,深吸一口气:“嗯,空气里都是抗拒的味道。”
“老板,这地方真冷。”小李搓着手,“而且他们好像根本不打算理我们。”
“那就先给他们点时间冷静冷静。”黄蟹笑了笑,“今晚咱们住下来,明天再开始正式沟通。”
当晚,他们在村里唯一一家旅店安顿下来。店主是个五十来岁的妇人,态度冷淡,只提供房间,不给热水。
“她说热水要留给自家牲口。”翻译低声解释。
“理解。”黄蟹点头,“她可能是觉得我们是来抢水喝的。”
“老板,你不生气?”
“生气啥?”黄蟹喝了口凉茶,“人家还没了解我们就防着我们,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好。”
——
第二天清晨,黄蟹早早起床,套上厚重的羽绒服,拎着扩音器就往广场走。
“各位乡亲们!”他站在石阶上,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全村,“我是来跟大家聊聊新模式的事儿的!”
没人回应。
只有几只鸡在咯咯叫。
“我知道你们可能不太喜欢这个模式。”黄蟹继续说道,“但我想说的是,它不是为了改变你们的生活方式,而是为了让你们的日子过得更好。”
还是没人出来。
“我知道有些传言说我们会收走土地、限制自由,甚至还要征收家畜。”黄蟹顿了顿,“这些都不是真的。”
“我家牛才不会给你们牵走!”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喊。
黄蟹循声望去,只见一个壮汉从屋檐下走出来,手里握着一把锄头,眼神警惕。
“这位大哥,”黄蟹笑着问,“你是担心新模式会影响你们的生计?”
“你说呢?”壮汉哼了一声,“你们外头人,哪次来不是图点什么?”
“我来是为了让大家日子过得轻松点。”黄蟹说,“比如,你们现在种地靠经验,如果有了新模式,可以申请农业专家指导,提高产量。”
“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,不用你们教。”
“那要是遇上干旱、虫害呢?”黄蟹反问,“新模式能帮你们申请抗灾补助,还能提供技术支持。”
壮汉沉默了一下,但还是没松口。
“这样吧。”黄蟹想了想,“你们可以派人跟我去其他已经实施新模式的地方看看,亲眼见见效果。”
人群中有几个人互相看了看,似乎有些动摇。
——
几天后,黄蟹带着几位村民代表去了附近一个已经实施新模式的村庄。
这里原本也是个偏僻地区,但现在不仅通了电,还有集中供暖,农田也用上了自动化灌溉系统。
“这……真是以前那个穷山沟?”一位代表惊讶地问。
“是的。”黄蟹点头,“而且他们并没有放弃传统耕作方法,只是加了一些现代管理手段。”
代表们参观了一圈后,脸上多了几分认可。
“你们回去之后,可以考虑让村里开个会,听听大家的意见。”黄蟹提议,“如果有顾虑,我可以亲自解答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