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半,青山村笼罩在朦胧的晨雾中。沈雅琴推开合作社办公楼的大门,钥匙碰撞声在寂静的走廊里格外清脆。她熟练地输入密码关闭安防系统,走向尽头的社长办公室。
办公桌上的电子台历显示"7月18日",旁边是李青出发前留下的日程表。沈雅琴戴上金丝眼镜,手指在平板上滑动,调出昨天夜间的温室监控数据。屏幕上的曲线平稳规整,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。
"沈姥姥,您来得真早。"菌生推门进来,手里端着两杯冒着热气的茶。少年眼下的黑眼圈显示他又熬夜了,但精神却异常饱满。
沈雅琴接过茶杯,茶汤澄澈透亮,飘着几朵小菊花。"设备运输情况怎么样?"
"刚收到船运公司通知,已经过赤道了。"菌生调出一张航线图,红色的小点正在太平洋上缓缓移动,"预计三天后抵达墨尔本港。"
窗外传来电动三轮车的嗡嗡声,梨叶带着几个实习生走向智能温室。少女的栗色马尾在晨光中泛着金光,澳洲国旗发卡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。
"梨叶这几天都没回家睡。"菌生小声说,"她说要把所有操作手册都修正完,等设备到了可以直接使用。"
沈雅琴望向窗外的身影,轻轻叹了口气。自从李青和王轱辘离开后,梨叶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工作,仿佛要用忙碌填补父母不在的空缺。
"你去告诉她,今天必须回家休息。"沈雅琴的语气不容置疑,"就说是我说的。"
合作社的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上午九点,七叔公的电动轮椅准时出现在村委会门口。老人手里拿着平板电脑,正在和远在澳洲的梨生视频。
"重孙子怎么样啦?"七叔公的大嗓门引得路人纷纷侧目,"你奶奶给你带的银镯子戴上了吗?"
视频里的梨生站在牧场中央,背后是成群的绵羊。他举起手腕,银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:"戴上了!Emily说等宝宝出生就传给他。"
七叔公满意地捋着白胡子,突然压低声音:"你爸妈在那边没给你丢人吧?你爹那英语水平..."
"七叔公!"梨叶不知何时站在了老人身后,手里抱着一叠文件,"我爸进步可大了,昨天还跟布朗先生聊了半小时呢。"
老人讪笑着转移话题,电动轮椅灵活地转了个弯:"丫头,听说你要跟菌生去澳洲?"
梨叶的脸瞬间红了,文件差点撒了一地:"谁...谁说的?我们只是去帮忙安装设备..."
七叔公意味深长地"哦"了一声,摇着轮椅往合作社方向驶去:"年轻人啊..."
智能温室里,李建国正指导新来的实习生嫁接番茄苗。老人虽然年近七十,但手指依然灵活,嫁接刀在他手中像有了生命。
"李爷爷,澳洲那边现在能种这个品种吗?"一个实习生小心翼翼地问道。
李建国推了推老花镜:"根据气候数据,那边现在相当于咱们的一月份。"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,"我算过了,温室温度控制在20-25度,湿度60%,成活率能达到90%以上。"
实习生们惊讶地看着老人密密麻麻的笔记,上面不仅有详细的数据,还画着各种示意图。没人知道这些天老人熬了多少夜,才整理出这套跨半球的种植方案。
中午的合作社食堂比往常安静些。沈雅琴和李建国坐在角落里,面前摊开着几份文件。
"这是第三批申请加入合作社的村子。"沈雅琴指着一份名单,"省里希望我们扩大示范范围。"
李建国夹了一筷子青菜,眉头微皱:"规模太大不好管理,质量容易出问题。"
"我也是这么想的。"沈雅琴轻轻点头,"可以先选三个基础好的村子试点。"
他们的谈话被一阵欢呼声打断。菌生举着手机冲进食堂:"设备到港了!正在清关!"
食堂里顿时热闹起来,人们围过来看手机上的邮件通知。梨叶挤到最前面,仔细阅读每一个单词:"清关预计两天完成...太好了!"
下午的技术研讨会上,梨叶展示了为澳洲牧场定制的智能控制系统。大屏幕上,3D模型清晰地展示着每台设备的功能和安装位置。
"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双语言支持。"梨叶切换着界面,"中英文随时切换,操作日志也会自动翻译。"
菌生补充道:"我们还增加了远程诊断功能,这边可以直接看到澳洲设备的运行状态。"
沈雅琴看着台上配合默契的年轻人,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李青和王轱辘初创合作社时的样子。那时的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,但那股拼劲如出一辙。
会议结束后,七叔公摇着轮椅拦住梨叶:"丫头,过来帮我看看这个。"
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,里面是一对小巧的银铃铛。"给你未来侄子的,"他粗糙的手指轻抚过精致的纹路,"左边刻着青山,右边刻着澳洲,风一吹就能响。"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