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3日 霜窗的拓扑密码
"李老师!您看这片冰花像不像咱上周折的纸雪花?"孙玺儿的鼻尖紧贴着结霜的玻璃,呼出的白雾在菱形冰晶间勾勒出动态的轮廓,"每个分叉都遵循60度角规则,就像被尺子量过一样!"
李老师哈着气暖手,镜片上的白霜模糊了视线:"那你能算出这片冰花的连通区域数吗?"
"五个!"孙玺儿用铅笔尖轻点冰晶,"主枝两个,分枝三个,每个区域都是单连通的!"
"孙玺儿又在说天书!"陈大壮从课桌下扔来一颗玻璃弹珠,"有本事算算这弹珠能不能滚过窗台!"
弹珠在结霜的窗台上划出一道弧线,停在离边缘3厘米处。"初速度2m/s,摩擦系数0.15,滑行距离约1.33米!"孙玺儿脱口而出,"你用了3牛的力,对不对?"
陈大壮吐了吐舌头:"算得比俺奶的算盘还快!"
数学课上,李老师的冻柿子教具被霜裹成了"白球"。"假设9个柿子中有2个虫蛀,如何用均输术实现力矩平衡?"
孙玺儿举起铜秤,秤盘上还沾着前日测霜花的霜晶:"好柿与虫蛀柿的质量差为60克,需在每组附加20克配重——"她摸出三颗小石子,分别放进三个组的柿堆,"根据杠杆原理,力矩偏差已控制在±3%以内。"
陈大壮的手指在裤兜里摩挲着柿蒂,忽然想起今早偷啃虫蛀柿时,柿核滚进课桌底的声音。"老师,"他突然举手,"能不能用弹珠当配重?"
"原理相通,"李老师笑着点头,"但弹珠要还给陈大壮——他明天还得用它测弧长呢!"
语文课上,孙玺儿用透明直尺量"冰"字的笔画间距:"两点水横向间距5.19毫米,纵向间距8.02毫米,构成黄金矩形!"她在造句本上画了个霜晶与汉字重叠的示意图,旁边写:"每个汉字都是冻结的几何图形。"
李老师用红笔在"矩形"旁画了个问号:"为何不是菱形?"
孙玺儿在批注下回复:"因为霜晶是菱形,汉字是矩形,差的3.01毫米是冬天的留白。"
12月4日 菜窖里的立体几何
"劳动课目标:用50颗冻白菜堆出稳定结构。"李老师话音未落,陈大壮就举起一颗白菜:"俺要堆个'白菜塔'!"
"先别急!"孙玺儿展开草稿本,"底层按正五边形密铺,每层缩进30%,符合《九章·商功》的'叠棊术'!"
"啥叠棊术?"周冬冬挠头。
"就像摞棋子,下大上小才稳当。"孙玺儿示范着摆底层白菜,"每颗白菜间距10厘米,留出通风道,这样就不会捂烂。"
陈大壮趁她转身,偷偷抽走底层中心的白菜:"看!塔底空了!"
话音未落,上层白菜如瀑布般滑落,在窖内堆成45度斜坡。"承重失败!"孙玺儿记录,"缺失中心支撑导致稳定性下降62%,需增加十字形斜撑!"
李老师捡起一根白菜梆子,在窖墙画斜撑示意图:"孙玺儿的堆垛术加陈大壮的'破坏实验',刚好凑成一堂完美的实践课!"
课后值日,孙玺儿用碎冰拼阿基米德十四面体,周冬冬举着冰凌当"胶水":"这多面体有26个面,对不对?"
"2个五边形,12个六边形,总共14个面!"孙玺儿纠正道,"就像足球的皮块,都是五边形和六边形拼的。"
陈大壮突然用冰凌戳向一个六边形面,冰体应声裂开,裂痕呈三次分形扩展:"哇!冰里藏着小冰花!"
"这是自相似性!"孙玺儿掏出放大镜,"每个裂缝里都有和整体一样的结构,就像你把镜子打碎,每块碎片都能照见天空!"
12月5日 铁犁上的三角函数
数学课的教室飘来泥土味,李老师的犁头滴着融化的霜水:"谁能解释为啥42度犁地最省力?"
"我!"孙玺儿举起自制测力仪,"当犁头与地面夹角为42度时,水平分力占74.3%,垂直分力占66.9%,刚好平衡土壤阻力和牵引力!"
"听不懂!"陈大壮摇头。
"就像你推雪球,"孙玺儿比划着,"太陡了推不动,太平了雪球滚不远,42度刚好最省力!"
"那我用弹弓射42度角,能打多远?"陈大壮举起量角器弹弓。
"初速8m/s的话,射程约6.7米,"孙玺儿迅速计算,"但现在西风2级,得往左偏15度!"
陈大壮瞄准教室后墙的霜花靶心,"咻"的一声,冰珠精准命中中心——偏差仅0.2厘米。"比李老师的粉笔还准!"周冬冬惊呼。
自然课上,孙玺儿的怀表指向10:05:"零下5℃,冰锥长度12.3毫米;10:06,12.38毫米..."
"太慢了!"陈大壮打了个响指,"看我的!"他呵了口热气在冰锥上,冰晶生长瞬间加速:"升温1℃,速度变0.06毫米/分钟!"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